找到相关内容609篇,用时1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理奥义探究

    、意识、末那、阿赖耶识,前五识属感性认识,第六意识属理性认识,末那识属潜意识,阿赖耶识属本体意识。这八识又可归为四类,前五为一类,第六为一类,末那为一类,阿赖耶识为一类,这四类在有漏位与无漏...的相续,用无念方法止息妄念,这样本有的佛性之能就会自然显发出来,这就是禅悟直觉。禅学专讲转识成智、明心见性之理。转八识成四智,明真心见性体,转前五为成所作智,转第六为妙观察智,转末那为平等性智,...

    胡晓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20364613.html
  • 禅修的体验——慧门禅师法语

    如此反覆恶性循环的薰习,将导致临终最后一念,容易生起强烈的嗔恨心,命终马上坠入地狱道。凡我行者,不可不慎,不可不惧!   未证得空性,只能以第六勉强增加思心所的意志力量,其所增加的意志力有所局限,...能开发出潜在的能力,达到相当程度后,此意志力可带动并增强思心所的意志力,也可转移为学习其他知识及事物的意志力,它与沉迷所养成的习气力量不同。   ○ 第六与慧心所相应,而产生正确的认知判断,可...

    慧门禅师

    |禅宗|禅修|空性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9/15514090954.html
  • 唯识研究及其现代意义——林国良研究员访谈录

    可以依据教理而作出评判。这里显然不是展开严谨论证之处,但不妨试举一例。   如前五第六的差别,粗略地说,五是感觉,第六是意识(此处不考虑相应心所)。感觉与意识在认识方式上是有差别的,但无相...,就叫作见分。因此,见相二分都是由遍计所执从自体所现的无体法,只有自证分一种是依他的有体法。这样的话,相分都无体,则五第六的相分在此意义上无差别。这也意味着,五第六在认识方式上无差别。但这...

    林国良 哈磊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390771452.html
  • 唯识思想前后期价值取向之重要变化

    (执)生依他起自性。  在上述观点中,说能执心能依遍计所执自性而生起,当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,如第六就能依遍计所执自性的“实我”、“实法”而生起我执和法执。但前后期唯识论的差别在于:是否八都能依遍计所执自性而生起?《成唯识论》认为只有第六和第七能,而前期唯识经典倾向于八都能。  那么,什么是“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以为缘故,依他起相而可了知”呢?  如回到前面转换后的比喻,“依他起相上...

    林国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32249798.html
  • 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(2)

    ,第二类是第六。[141]  (1)、前五  对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前五的得名、依缘《宗镜录》卷五十八[142]],作了这样的说明:   a、眼识,谓眼以色为缘,而生眼识。眼识依根而生,眼根因...此谓境缘;作意即是注意,若不注意,则视而不见,此谓作意缘;种子,阿赖耶识含藏的眼识种子,为生起眼识的亲因缘,此谓种子缘;分别依,分别指第六,眼识生起,依第六分别外境,此谓分别依缘;染净依,染净指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35155698.html
  • 论现代心理学为唯识学的增上缘

    遇缘而次第发展,而后渐显第六、第七、八之作用。所谓八个,即是将众生的心,分为八大作用,五是知觉感官之知觉作用;第六为综合前五之作用;第七累积第六之经验,而形成习惯、知识进而把这些习惯、...;从发生认识作用来说,第八依赖第七,第七依靠第六第六依赖前五。从存在说,是种子生现行;从起作用说,是现行熏种子。  西方及印度学者,往往只把佛学分为唯心与中观两大派,如《维摩结经》之“...

    李志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43761698.html
  • 心意与唯识无境:唯识宗心性本体论的必然归结

    主”净“客”模式,将此定为“妄识”。这一变化便于说明世间诸法的现起,使其妄识本体论得以建立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初能变其实就是唯识宗所立的现象世界之本体。  第二能变为末那,意为“意识”。与第六意识同名,但解释不同。为了区别二者,特用音译。《成唯识论》卷4曰:“此名何异第六意识?此持业释,如藏识名,即意故,彼依主释,如眼识等,识异意故。”所谓“持业释”及“依主释”是梵文词的结构方式和解释方法。“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12069658.html
  • 因明论证

    承认第六--意识的存在。如果"余"指第六,这个概念是"极成"的,为立敌共许的。然而,唯识学主张八,余之中是不是暗含了第七和第八呢?窥基在《成唯识论述记》中作了明确说明:"谓'极成'言亦流至此,第七八他不成故,谓第六'五之余'。若别言第六者,即恐他以七八二为'不定'过。但总言'...

    魏德东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31238238.html
  • 大乘起信论唯识释

    后得无漏平等、妙观二智所缘有漏第八,亦六、七无漏无间转生有漏后之杂染八心心所聚。成唯识论之说等无间缘,笰七转识有漏无漏容互相生,第六转识有漏无漏亦容互作等无间缘,皆依此登地以上菩萨心境说,登地以前...。相续相是于一境上相续分别,前六于所缘境皆容相续故,前五识虽刹那别缘,依第六有染净等流故;或触受相。 [P1432] 执取相是前六识聚之二取相,诸有漏识能取所取相缠缚故。计名字相是第六之寻伺等能...

    太虚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52343059.html
  • 智谕法师:念佛法门

    散失,故名集起心。第七末那名意。第六,亦名意识。若通说,前五及六七八等皆名为。而第八能为五六七作所依。换句话说,前五及第六第七,皆依第八而得建立。   为甚么要离心意识参禅呢?简略地...眼识未灭。耳鼻舌身识亦复如是。   是以寻理可知,前五取尘,转入第六第六识记法为因,以第六故,五得前灭后生,更见余色相。耳鼻舌身识,亦复如是。   但是第六识亦有生灭。第六不对现在,只...

    智谕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智谕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284643798.html